回流焊后焊錫珠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來源:
發布時間:2025-11-04
在回流焊工藝中,焊錫珠的產生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需從材料、工藝、環境等全流程排查管控。上海桐爾在電子制造工藝優化中發現,通過系統管控關鍵環節,可將焊錫珠發生率降低 80% 以上,以下結合實操經驗解析成因及解決方法。焊膏特性是引發焊錫珠的**因素,其金屬氧化度、粒度、含量及印刷厚度直接影響焊接穩定性。金屬氧化度與焊錫珠發生率呈正相關,氧化度越高,焊料與焊盤、元件的浸潤性越差,易出現粉末分散形成錫珠,實際生產中需將氧化度嚴格控制在 0.05% 以下,比較高不超過 0.15%,可通過供應商提供的檢測報告核驗,批次間氧化度偏差需≤0.03%。焊膏粉末粒度也關鍵,細粒度粉末雖印刷精度高,但比表面積大易氧化,實驗顯示采用 25-45μm 粒度的焊膏時,錫珠發生率比 15-25μm 粒度低 40%,需根據焊盤間距選擇,0.5mm 以下細間距可選用混合粒度焊膏平衡精度與抗錫珠性能。印刷厚度與金屬含量的管控同樣重要。焊膏印刷厚度通常設定為 0.12-0.20mm(原文筆誤修正),超過 0.20mm 易因預熱階段自重塌落,導致焊料溢出形成錫珠,建議通過鋼網厚度精細控制,細間距焊盤鋼網厚度可減至 0.10mm。金屬含量需維持在質量比 88%-92%、體積比 50% 的區間,含量過低會降低焊膏黏度,預熱時易被汽化力吹散;含量過高則印刷性下降,可通過調整焊膏配方,將金屬含量穩定在 90%±1%,兼顧黏度與印刷性。除焊膏因素外,工藝與環境環節的疏漏也會誘發錫珠。鋼網開口設計不合理,如開口過大或邊緣毛刺,會導致焊膏過量印刷,建議開口尺寸比焊盤小 10%-15%,并采用激光切割工藝保證邊緣光滑。焊膏吸潮是常見誘因,開封后需在濕度 40%-60%、溫度 20-25℃的環境下使用,暴露時間不超過 4 小時,未用完的焊膏需密封冷藏并在 24 小時內用完。貼裝壓力需控制在 5-15N,壓力過大易擠出焊膏至焊盤外,壓力過小則焊膏與焊盤接觸不實,可通過貼片機壓力測試工具逐點校準。再流焊溫度曲線的優化能有效抑制錫珠產生。預熱階段升溫速率需控制在 1-3℃/s,避免升溫過快導致焊膏中溶劑急劇汽化,將焊料粉末吹散;保溫階段需維持 150-170℃40-60 秒,確保溶劑充分揮發,減少回流時的汽化沖擊力。此外,元器件與焊盤可焊性需提前檢測,焊盤氧化層厚度>0.5μm、引腳鍍層附著力不足時,需通過打磨或重新鍍層處理,從源頭降低錫珠風險。
上一篇
回流焊常見工藝問題及實操解決方法
下一篇
選擇性波峰焊技術解析與應用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