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焊常見工藝問題及實操解決方法
來源:
發布時間:2025-11-04
回流焊作為電子制造中的**焊接工藝,尤其是無鉛回流焊在環保要求下的廣泛應用,其工藝穩定性直接決定 PCB 焊接質量。實際生產中,受材料特性、參數設置、環境條件等因素影響,易出現助焊劑焦化、錫橋接、錫搬遷或塌落、元件豎立等問題。上海桐爾在長期工藝優化實踐中總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通過精細管控關鍵環節,可有效降低這類缺陷發生率,以下結合實操經驗展開解析。助焊劑焦化是回流焊中**頻發的基礎問題,表現為焊接后 PCB 板上殘留焦黑色痕跡,不僅影響產品外觀,嚴重時還會殘留腐蝕性物質,導致電路接觸不良。其**誘因是溫度控制失準,當回流焊爐內實際溫度超過助焊劑耐受閾值,或助焊劑在高溫區停留時間過長,就會發生碳化反應。解決時需從溫度與傳輸速度雙維度調整:先使用爐溫測試儀校準各溫區實際溫度,若預設區溫與實測值偏差超過 5℃,需及時下調預設溫度;若溫度校準正常,可將傳送帶速度提高 5%-10%,縮短助焊劑在高溫區的停留時間,同時確保助焊劑選型與焊接溫度匹配,避免使用低耐高溫等級的助焊劑。錫橋接是導致電路短路的主要缺陷,表現為相鄰焊點間形成多余錫連接,其成因需從印刷、材料、升溫三個**環節排查。印刷環節若定位銷松動導致 PCB 板偏移,或鋼網反面殘留錫膏未及時清潔,會造成局部錫膏量過多;錫膏自身質量也會直接影響,當錫膏金屬含量低于 88%、粘度不足時,加熱過程中易出現塌落,進而形成橋接;此外,升溫速度超過 3℃/s 時,錫膏中助焊劑揮發不充分,會導致焊錫流動失控。處理時需分步操作:先檢查印刷機定位精度,清潔鋼網并將打印壓力調整至 3-5kg,避免錫膏過量印刷;再檢測錫膏參數,更換金屬含量≥90%、粘度適配的錫膏;***重新優化溫度曲線,將升溫速率控制在 1-2℃/s,確保助焊劑平穩揮發。錫搬遷或塌落問題常表現為焊膏加熱后位置偏移或整體塌陷,導致焊點成型不良,其誘因主要集中在環境管控與錫膏特性兩方面。若 PCB 板或錫膏在濕度超過 60% 的環境中存放超時,吸潮后加熱易出現錫膏飛濺或位置偏移;車間環境溫度超過 28℃會降低錫膏粘度,導致其在傳輸過程中就發生初步塌落;此外,錫膏自身粘合力不足也會加劇這一問題。解決時需兼顧環境與材料:環境管控上,將車間濕度嚴格控制在 40%-60%,溫度維持在 20-25℃,錫膏開封后需在 2 小時內使用,未用完的錫膏需密封冷藏;工藝調整方面,可適當提高傳送帶速度,縮短 PCB 板在預熱區的停留時間,或直接更換粘合力更強的**錫膏,從源頭減少塌落風險。元件豎立現象在無鉛回流焊中尤為常見,俗稱 “立碑”,多發生在 0402、0603 等小型片式元件上,**原因是加熱速度過快或加熱不均勻,導致元件兩端焊膏熔化速度不同,產生不均衡的表面張力,將元件拉起。此外,元件可焊性差(如引腳鍍層氧化)、錫漿成分不穩定(如合金比例偏差)也會誘發該缺陷。處理時需從溫度曲線與材料選型兩方面入手:優化溫度曲線,將升溫速率降至 1℃/s 以內,延長保溫時間至 60-90 秒,確保元件兩端溫度均勻;材料方面,仔細檢查元件引腳鍍層狀態,選擇可焊性達標的元件及質量供貨商,同時選用成分穩定、潤濕性能好的錫漿,避免因錫漿質量問題導致焊接缺陷。
下一篇
回流焊后焊錫珠的成因及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