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封“御之蟹”重現江湖 連江人工復養生態珍品上市
乾隆御封“御之蟹”重現江湖 連江復養工程***千年名產曾被乾隆皇帝御封為“蟹中***”的“御之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俗稱花津蟹),作為我國三大歷史名蟹之一,近日在福建連江丹陽鎮實現規模化人工復養并正式上市。這一消失近半個世紀的珍稀蟹種,通過生態養殖技術重歸餐桌,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據民國《安徽通志稿·物產考》記載,“御之蟹”原產于蘇皖古丹陽大澤,以“金甲紅毛、重可十二兩”為特征,肉質豐嫩油足,曾長期作為貢品敬獻宮廷 。東晉名士畢卓曾以“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詩句盛贊其味,晚唐詩人唐彥謙亦寫下“湖田十月潔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的捕撈盛景。然而,古丹陽大澤因明清以來的泥沙淤積及1960-1970年代的大規模圍墾,湖面從4000平方公里銳減至消失,加之環境污染,“御之蟹”野外種群瀕臨滅絕。
2017年,連江丹陽鎮村民在貝里溪意外發現野生蟹種,經廈門大學**鑒定確認為“御之蟹”。當地**隨即聯合上海海洋大學啟動搶救性復養,引入該校研發的“中華絨螯蟹成蟹雌雄分養技術”——這一技術2025年入選全國重點推廣水產技術,可使成活率提升15%、畝產增加20%,畝利潤比較高增長2000元。
養殖戶采用“仿野生”培育模式:從江蘇引進輪葉黑藻構建水下植被系統,投放螺螄凈化水質,全程遵循“高蛋白飼料育體、黃豆玉米催肥”的餌料方案,模擬古丹陽大澤的生態環境。“每只蟹要蛻18-20次殼,水溫必須穩定在25攝氏度左右,光水草投入每畝就超3000元。”養殖戶林忠云介紹,經10個月培育,首批1萬多只成蟹成活,每只重三四兩,完全重現“青殼白肚、金爪紅螯”的歷史特征。
目前,這批標注“丹陽清泉大閘蟹”的“御之蟹”已登陸福州、上海市場,每斤售價150-200元,上市首周訂單突破2000斤。丹陽鎮副鎮長林茂森表示,**已規劃“養殖+文旅”融合路徑:依托貝里蟹谷3A級景區打造蟹文化研學路線,聯動三落厝古民居開發“品蟹民宿”,預計帶動500余名村民就業。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團隊指出,此次復養不僅復蘇了珍稀物種,更驗證了“生態修復+產業開發”的鄉村振興新模式。隨著二期養殖基地動工,這個曾因石材產業污染轉型的小鎮,正以一只螃蟹為紐帶,書寫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