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疏散系統“健康體檢”刻不容緩:定期保養關乎生命安全防線
近日,某城市一高層寫字樓突發火情,盡管樓內應急疏散系統及時啟動,但部分應急指示燈因長期未維護出現故障,導致部分人員因方向指引不清延誤撤離。這一事件再次敲響安全警鐘:應急疏散系統并非“一裝永逸”,定期保養是保障其關鍵時刻正常運作的生命線。
隱患潛伏:疏散系統“帶病運行”風險高
應急疏散系統涵蓋應急照明、安全出口標識、廣播指引、逃生通道門禁等多個環節,任何一環失效都可能引發連鎖災難。據安全監管部門抽查顯示,超30%公共場所的應急設備存在老化、損壞問題:部分應急燈電池因長期虧電無法點亮,語音播報系統因灰塵堆積導致音量衰減,甚至逃生通道被雜物封堵的現象屢見不鮮。
“應急設備就像‘沉默的守護者’,平時無人關注,但危機時刻必須100%可靠。”某消防技術專業人員指出,環境因素會加速設備損耗——南方潮濕地區易導致電路短路,北方塵土大可能堵塞指示燈透光罩,而人流量大的場所(如商場、車站)則因頻繁觸碰加速標識磨損。
定期保養:從“被動維修”到“主動預防”的轉變
為解開維護難題,多地已出臺強制性規范,要求公共場所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全方面檢查,重點包括:
功能測試:模擬斷電場景,驗證應急照明與廣播系統能否自動切換;
部件更換:對使用超過3年的電池、老化線路進行強制更換;
環境清理:去除逃生通道堆積物,確保標識牌無遮擋;
數字化管理:部分場所引入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設備狀態并預警故障。
某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實踐頗具借鑒意義。其通過建立“一設備一檔案”制度,將2000余個應急終端納入智能管理平臺,系統自動生成保養計劃并推送至責任人。自實施以來,設備故障率下降75%,去年火災演練中全員疏散時間縮短至3分鐘內。
全員共治:筑牢應急安全
應急疏散系統的有效性,既依賴專業維護,也需公眾參與。安全專業人員呼吁,場所管理方應加強員工培訓,確保其掌握基礎檢修技能(如更換電池、清潔標識);同時,通過張貼維護公示牌、開展“安全找茬”活動等方式,鼓勵公眾監督舉報隱患。
“每一次保養都是對生命的尊重。”隨著《安全生產法》修訂草案將應急設備維護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社會對應急安全的重視程度正持續提升。未來,隨著AI巡檢、自修復材料等技術的應用,應急疏散系統的可靠性將進一步增強,為公共安全織就更密實的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