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 - 光儲融合 AI 算力中心系統!實現全周期零碳
大型 AI 算力中心追求高質碳減排,但單一綠電方案受氣候限制,難以實現全周期零碳 —— 某超算中心采用光伏 + 儲能供電,年發電量可覆蓋 60% 的用電需求,但冬季連續陰雨天氣時,光伏出力驟降 90%,需依賴火電補充,年碳排放仍超 3 萬噸,無法滿足零碳算力建設要求;傳統儲能電池的短期儲電特性,也難以應對跨季節能源波動,年綠電利用率只 72%。中國企業推出氫能 - 光儲融合 AI 算力中心系統,2026 年 6 月 3 日 - 5 日,“2026 國際智算中心綠色供配電展覽會” 將聚焦該系統,展示如何實現 “算力中心全生命周期零碳運行”。
該系統通過 “電 - 氫 - 儲” 循環模式探索零碳難題:一是三能融合供給,整合 50MW 光伏電站、200MWh 液流電池(循環壽命超 15000 次)與 10MW 電解水制氫系統,形成 “光伏發電優先、儲能調峰緩沖、氫能長時儲備” 的能源供給體系。某超算中心應用后,夏季光伏富余時,40% 的富余電力直接存儲于液流電池,60% 通過電解水轉化為氫氣儲存(配備 1000kg 高壓氫能儲罐),實現綠電 100% 消納。二是智能協同調度,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能源 - 算力調度模型,實時預測光伏出力、算力負載與氫能供需,響應速度達毫秒級。冬季光伏不足時,系統自動啟動 5MW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能供電,發電效率達 45%,排放只為純凈水;液流電池則快速響應短時負載波動,確保供電穩定。上述超算中心應用后,年碳排放從 3 萬噸降至 1200 噸,綠電利用率從 72% 提升至 98%。三是碳資產運營,系統內置區塊鏈碳足跡追蹤模塊,實時記錄綠電生產、氫能轉化全鏈條碳排放數據,自動生成符合 CCER 標準的減排報告,年可獲得約 2400 噸碳配額收益。
展會將展示液流電池組、電解水制氫設備、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與數字孿生調度平臺,并提供定制服務 —— 根據算力中心規模、光照條件設計氫能儲量與光伏功率。同期論壇將發布《氫能 - 光儲融合算力中心技術規范》,明確碳排放強度≤0.2kgCO?e/TB、氫能轉化效率≥75% 等要求。現場測試顯示,傳統光儲方案零碳覆蓋率 60%,新系統提升至 96%,能源利用率達 82%。對零碳算力中心,該系統可實現全周期零碳、提升碳資產價值;對變壓器企業,能拓展氫能能源高質市場;對海外客戶,可參考 “電 - 氫 - 儲” 融合的中國零碳方案。2026 年 6 月上海,這場展會將為算力中心零碳轉型提供核心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