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水電數字化改造
平衡山區供電與流域生態保護 鄉村小水電是山區供電的重要補充,但部分老舊電站存在發電效率低、生態影響把控不足的問題。今年以來,西南某縣對轄區內18座鄉村小水電進行數字化改造,通過安裝智能監控設備和優化運行策略,實現了供電穩定性提升與流域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
該縣的小水電多建于 2000 年前后,此前主要依靠人工巡檢和經驗調度,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發電效率低,因無法實時監測來水量和機組狀態,常出現 “水多棄水、水少欠發” 的情況;二是生態流量把控難,部分電站為追求發電量,過度攔截河水,影響下游農田灌溉和魚類生存。數字化改造過程中,電站新增了來水量監測雷達、機組振動傳感器及下游生態流量監測儀,并接入縣級水電管理平臺。平臺可根據實時來水量自動調整機組出力,避免棄水浪費;同時,設定生態流量閾值,當下游水位低于閾值時,自動減少發電用水,保障生態需求。
改造后的成效逐步顯現:小水電年均發電量提升 12%,山區農戶供電可靠率從原來的 92% 提高到 98%,再也沒有出現因水電出力不足導致的季節性停電。下游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監測顯示,河流魚類種群數量較改造前增加 25%,農田灌溉用水保障率提升至 100%。不過,改造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困難,部分偏遠電站因交通不便,設備運輸和安裝成本較高;且鄉鎮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電站日常運維存在壓力。對此,縣里聯合電力企業開展技術培訓,培養了 30 余名鄉鎮水電運維人員,并通過補貼降低電站改造成本,確保數字化改造成果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