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光伏微電網投用:實現能源自給 降低企業用能成本
針對工業園區高耗能、能源依賴外部電網的問題,中西部某裝備制造園區今年成功投用了光伏微電網系統,形成了“自發自用、余電儲存、缺電補能”的能源供應模式。這一創新模式將園區內20萬平方米廠房屋頂光伏、2套1000千瓦時儲能設備和30家企業的用電負荷整合,突破了傳統能源供應方式的局限,為工業領域能源結構優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該微電網的設計主要在于“分布式發電 + 靈活調度”的協同運作。光伏組件在白天發電時,首先滿足園區內各企業,尤其是機械加工和組裝車間的生產用電需求。多余的電量則存儲在儲能設備中,為傍晚光伏出力下降后的用電缺口提供支持。儲能系統能夠在光伏發電減少時自動放電,確保晚班生產用電不受影響。如果出現極端天氣,光伏發電不足以滿足用電需求,微電網系統會自動切換至外部電網供電,保障生產不間斷。
為了確保微電網的調度精確,園區還建立了一個能源監控平臺,實時監測各企業的用電負荷、光伏發電量和儲能剩余容量。平臺收集的數據幫助管理人員動態調整供電策略,使得光伏發電和儲能設備的使用效率得到較大化。通過這一系統,園區實現了用電需求和能源供應的高效匹配。
試點運行5個月以來,數據顯示,園區光伏系統的總發電量已達到120萬千瓦時,企業的平均用電成本降低了12%,外部電網的供電依賴度下降了35%。其中,園區內兩家高耗能企業的月均電費節省超過5萬元,為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微電網的運營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由于部分老舊生產設備的用電負荷波動較大,導致在特定時段微電網電壓出現小幅波動,影響了用電的穩定性。此外,儲能設備的充放電效率在低溫環境下有所下降,冬季時溫度過低會導致效率降低10%-15%,影響能源供應的穩定性。針對這些問題,園區正在與技術企業合作,對老舊設備進行節能改造,同時為儲能系統安裝恒溫裝置,以提高設備的適配性和系統的可靠性。
整體來看,這一光伏微電網的實施,不僅為園區提供了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解決方案,還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運營經驗的積累,未來微電網系統將成為更多工業園區的能源供應主要,推動工業領域的綠色轉型和能源結構優化。園區也將繼續加強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進一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與效能,為工業園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