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鴻鑫電子無線充方案:如何讓電動自行車為手機“無線續命”
如今在很多商鋪門口都能看到共享充電寶的設備存在,目的就是方便人們可以臨時為手機提供充電,但是共享充電寶的價格飆升至每小時充電需要4元,很對電動自行車用戶或外面騎手需要長時間導航路線,所以會經常面臨“騎行途中手機斷電”的尷尬局面。深圳昌鴻鑫電子有限公司從成立至今已有13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也積累了13年的無線充方案開發設計經驗以及技術的創新,通過把技術創新優化將Qi2.0協議無線充電模塊與電動自行車動力系統進行深度融合,開發出一款車載寬電壓的“車體供電+手機應急”的無線充電雙重解決方案。這項技術不只解決了騎行者的手機充電的即時性難題,更重新定義了電動自行車的能源利用邊界。
一、技術架構:從動力系統到無線供電的能量轉化
昌鴻鑫電子的無線充解決方案關鍵在于“動力-電能”雙模轉換系統,其技術路徑分為三個層級:
1. 直流電逆向提取技術
通過DC-DC降壓電路,將電動自行車48V-72V動力電池組的高壓直流電,精確轉換為5V/2A或9V/2A的安全輸出。該電路采用納微半導體GaN功率器件,轉換效率達96%,較傳統硅基器件提升12%。實測數據顯示,在雅迪DE8車型上,滿電狀態下可為iPhone 15 Pro持續供電4.2小時,只消耗動力電池3%的電量。
2. 磁吸式無線充電底座
研發的15W磁吸無線充模塊,采用Qi2.0協議與環形磁鐵陣列設計。當手機貼近車把下方感應區時,內置霍爾傳感器立即觸發充電,0.3秒內完成電磁耦合。該模塊通過MIL-STD-810H軍規認證,在-20℃至60℃環境下保持92%的傳輸效率,實測在暴雨中仍能穩定供電。
3. 智能能量管理系統
BMS(電池管理系統)與充電模塊深度聯動,當檢測到動力電池SOC低于20%時,自動切換至“節能充電模式”,將手機充電功率限制在5W以內。系統還具備過流保護、過溫保護等12重安全機制,實測在連續充電2小時后,模塊表面溫度約38℃。
二、場景化應用:從城市通勤到戶外探險的全覆蓋
1. 城市通勤場景
在深圳南山科技園的實測中,外賣騎手王師傅的電動自行車安裝昌鴻鑫無線充方案后,日均手機充電次數從3次降至1次。其車把下方嵌入的15W無線充模塊,可在等紅燈的90秒內為手機補充3%電量。更關鍵的是,該方案徹底消除了傳統USB線纏繞車把的安全隱患,事故率下降67%。
2. 長途騎行場景
針對川藏線騎行者,昌鴻鑫開發了“太陽能+動力”雙源供電系統。在車體前部安裝的20W柔性太陽能板,日均發電量可達80Wh。當動力電池電量耗盡時,太陽能板可直接為手機供電,實測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從日出到正午可為iPhone 14充滿2次電。
3. 應急救援場景
該方案內置的Type-C應急接口,支持PD 100W快充協議。在2025年鄭州暴雨救援中,救援隊員的電動自行車通過此接口,只用15分鐘就為對講機充滿電,較傳統充電方式提速4倍。更創新的是,系統支持手機反向充電功能,滿電手機可為智能手環應急供電8次。
三、安全防護:從電磁兼容到物理隔離的五重屏障
1. 電磁輻射控制
采用納米晶軟磁材料制成的屏蔽罩,將雜散磁場限制在5μT以內(國標限值為100μT)。實測在距離充電區30cm處,電磁輻射強度約為手機通話時的1/5,完全符合ICNIRP國際標準。
2. 異物檢測系統
內置的FOD(Foreign Object Detection)金屬感應芯片,可識別直徑2mm以上的金屬異物。當檢測到鑰匙、硬幣等導電體時,系統在0.1秒內切斷電源,并通過APP推送警報。在蘇州工業園區的測試中,成功攔截127次潛在危險。
3. 防水防塵設計
充電模塊通過IP67防護認證,采用三重密封結構:外層納米疏水涂層(接觸角165°)、中層硅膠密封圈(壓縮量30%)、內層氣密檢測腔(壓力閾值-20kPa)。在2025年臺風“茉莉”期間,某外賣平臺2000輛安裝該方案的電動自行車,無一例因進水導致的充電故障。
4. 防盜報警機制
內置加速度傳感器與GPS定位模塊,當檢測到震動或位置異常時,立即通過APP推送警報,并觸發高分貝警報聲。在廣州海珠區的測試中,系統成功阻止3起充電模塊丟失事件。
5. 機械防護結構
車體充電接口采用隱藏式設計,需通過旋轉裝飾蓋板才能暴露。接口內部設置彈簧卡扣,當手機充電線意外拉扯時,卡扣會自動松脫,防止車體傾倒。實測顯示,該設計可承受50N的拉力而不損壞。
四、未來進化:從能量中轉站到移動能源樞紐
昌鴻鑫電子的研發路線圖顯示,2026年將推出支持UWB(超寬帶)技術的無線充電2.0方案。該方案可實現與智能家居系統的能量共享,當檢測到手機電量低于20%時,自動調用家庭儲能設備進行補電。更重要的是,方案預留了V2G(Vehicle-to-Grid)接口,未來電動自行車可向電網反向供電,形成“騎行賺錢”的新商業模式。
結語:無線充電重構出行生態
深圳昌鴻鑫電子有限公司研發設計的無線充方案,不只解決了日常騎行者的手機充電的即時性痛點,更是通過能量互聯網思維,將電動自行車從日常簡單的出行代步交通工具升級為移動充電能源設備的節點。當我們在外出騎行游玩時,手機設備無需為電量而感到煩惱,可以隨時隨地讓充電變得像呼吸一樣便捷自由,車載無線充方案融入電動車的技術可以讓每輛電動自行車都成為城市能源網絡的移動充電站。這場無線充電技術方案的實施,徹底讓無線充電變得不在遙遠,讓能源自由流動,讓每一次騎行都成為對可持續未來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