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電費結算異常的5種常見原因——淼可森光伏電站運維
光伏電站電費結算異常是一個常見且令人頭疼的問題。以下是5種常見的原因,并附上了相應的解釋和排查建議:
1. 電表及數據采集系統故障
這是直接、常見的原因,主要涉及硬件和數據的準確性。
-
原因解釋:
-
電表本身故障:電表計數不準、內部模塊損壞或到達使用年限導致計量失準。
-
互感器(CT)問題:電流互感器變比設置錯誤、接線錯誤或損壞,會導致電流測量值出現巨大偏差。
-
數據采集器故障:用于采集和傳輸電表數據的設備(如RTU、通訊管理機)出現故障,導致數據缺失或錯誤。
-
通信中斷:電表與采集器之間,或采集器與主站系統之間的通信線路(如485總線、GPRS/4G信號)不穩定,造成數據丟失,形成“斷點”。
-
排查建議:
-
定期核對電表讀數與監控平臺讀數是否一致。
-
檢查互感器的銘牌變比是否與電表內設置一致。
-
查看監控系統日志,確認是否有通信中斷或設備故障告警。
2. 電價政策與結算規則理解錯誤
光伏電價政策相對復雜,容易因理解偏差導致結算錯誤。
-
原因解釋:
-
電價模式混淆:例如,“全額上網”模式執行的是光伏電價,而“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中,余電部分執行的是當地燃煤電價,兩者價格不同。
-
補貼政策變化:國家補貼或地方補貼政策發生調整,但業主未及時知曉,仍按舊標準計算預期收入。
-
功率因數考核:對于高壓供電的電站,電網公司會根據功率因數進行獎懲。若電站無功補償不足,導致功率因數不達標,會被罰款,從而減少電費收入。
-
結算周期不一致:電費結算周期(如每月、每兩月)與業主自行計算的周期不一致,導致感覺上的“收入變少”。
-
排查建議:
-
仔細閱讀并理解與電網公司簽訂的《購售電合同》中的所有條款。
-
密切關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及地方能源主管部門發布的電價和補貼政策文件。
-
確認結算單上的電價、電量、補貼金額等每一項的計算規則。
3. 發電量計量與上網電量計量混淆
很多業主誤將“發了多少電”等同于“賣了多少錢”,這是常見的認知誤區。
-
原因解釋:
-
自用電量影響: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中,電站所發電量優先供廠區或家庭自用,只有用不完的“余電”才賣給電網。監控系統顯示的是總發電量,而結算的是上網電量。
上網電量 = 總發電量 - 自用電量 -
線損和變損:電能從逆變器輸出到電網關口計量點之間,會存在線路損耗和變壓器損耗,這部分損耗的電量會計入電站自身成本,不會被結算。
-
排查建議:
-
明確區分電站的發電計量表和與電網結算的關口計量表。
-
對比同期數據:將結算單上的上網電量與監控系統的總發電量進行對比,并估算一個合理的自用比例和損耗,看是否在正常范圍內。
4. 合同與檔案信息錯誤
電站并網時提交的資料或合同本身存在錯誤,會導致系統性結算偏差。
-
原因解釋:
-
主體信息錯誤:電站業主名稱、銀行賬戶信息錯誤,導致電費無法正常支付。
-
計量點信息錯誤:電表的表號、倍率(CT變比*PT變比)等信息在電網檔案中登記錯誤。
-
電價條款筆誤:合同中約定的上網電價、補貼電價等關鍵數字出現筆誤。
-
排查建議:
-
在收到第一張結算單時,務必仔細核對上面的、電表信息和電價信息是否與合同完全一致。
-
如有疑問,立即向電網公司申請核對并更正檔案信息。
5. 設備性能衰減與系統效率問題
雖然這不屬于“結算錯誤”,但它是導致實際收入低于預期的主要技術原因。
-
原因解釋:
-
組件衰減與故障:光伏組件隨著時間推移會發生功率衰減,或出現熱斑、隱裂等問題,導致實際發電能力下降。
-
逆變器效率低:逆變器故障或老化,其轉換效率降低,將直流電轉為交流電時損耗變大。
-
遮擋損失:后期生長的樹木、新建的建筑物、甚至鳥糞和灰塵遮擋,都會嚴重影響發電量。
-
設計不當:如組件串并聯失配、直流線纜過長過細等,都會造成系統整體效率(PR值)偏低。
-
排查建議:
-
通過監控系統持續觀察電站的系統效率(PR值),與設計值或歷史同期數據對比。
-
定期進行無人機熱斑檢測、IV曲線測試等專業化巡檢,及時發現故障組件。
-
保持組件表面清潔,定期檢查周邊環境是否有新的遮擋物。
總結與應對策略:
當發現電費結算異常時,建議遵循以下步驟排查:
-
核對數據:對比監控平臺數據、電表底數與結算單數據。
-
檢查硬件:排查電表、CT、采集器等設備狀態。
-
復核合同:仔細閱讀購售電合同,確認電價、計量點等信息。
-
咨詢電網:攜帶相關證據,及時與當地電網公司營銷部門溝通。
-
專業檢測:如懷疑是設備性能問題,應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檢測。淼可森光伏電站運維管理公司,擁有承裝(修、試)四級資質、安全生產許可證、建筑資質、光伏運維ISO認證等,集光伏電站勘測、設計、施工、運維于一體,一站式為您解決后顧之憂。more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