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儲能市場行情:規模領跑全球,資本熱度與盈利難題并存
2025 年,全球能源轉型進入深水區,作為新型電力系統重要支撐的儲能產業,正經歷 “規模快速擴張” 與 “矛盾集中爆發” 的雙重洗禮。從裝機數據的跨越式增長,到 “價格內卷” 與 “安全隱患” 的現實困境,再到技術路線多元化與商業模式創新的破局探索,儲能產業已站在從 “拼規模、拼價格” 向 “拼價值、拼技術” 的關鍵轉型節點。
一、2025 儲能市場行情:規模領跑全球,資本熱度與盈利難題并存
1. 裝機規模:中國成全球核、心引擎,增長目標明確
從數據來看,中國已確立全球儲能市場的 “率先者” 地位。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達 7376 萬千瓦 / 1.68 億千瓦時,較 2023 年增長超 130%,全球占比超 40%;2025 年上半年這一數據進一步突破 9500 萬千瓦,逼近 “十四五” 規劃關鍵節點。根據《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2025-2035 年)》,2027 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目標將達 1.8 億千瓦以上,2030 年超 ~2.4 億千瓦,萬億級賽道的增長空間已明確。
2. 資本市場:短期波動中凸顯長期信心
從儲能板塊股市行情來看(2025 年 10 月 20 日 - 24 日),板塊呈現 “震蕩上行” 態勢:10 月 20 日至 24 日,儲能指數從 2313.377 點波動升至 2378.341 點,5 個交易日內較高漲幅達 1.70%(10 月 21 日),總市值穩定在 15 萬億級規模。這一波動既反映了市場對 “價格內卷”“安全事故” 等短期風險的擔憂,也體現了對技術突破、政策落地的長期信心 —— 尤其是遠某儲能 “5 厘米間距燒艙實驗”、寧某時代 “PPB 級安全體系” 等企業實踐,為板塊注入了價值支撐。
3. 盈利現狀:商業化拐點已至,但全方面盈利仍需破局
盡管規模擴張迅猛,儲能產業的盈利難題尚未根本解決。“2025 年是儲能電站商業化的拐點,但全方面盈利還做不到,行業仍強依賴區域地方政策”。當前產業鏈呈現 “分段化” 特征:設備研發、項目開發、投資運營環節各自為政,利益分配機制未明確綁定,疊加政策落地延遲、電價機制不完善等因素,電站投資方收益預期模糊,“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 成為普遍現象。
二、產業核、心矛盾:安全、成本、技術三大痛點制約高質量發展
1. 安全隱患:167 起事故敲響警鐘,系統級防護成短板
安全已成為儲能產業不可逾越的 “生命線”。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全球已發生 167 起儲能安全事故,隨著儲能系統調用頻率提升,熱失控風險進一步加劇。當前行業痛點集中在 “系統級安全驗證缺失”:多數安全標準仍停留在零部件測試階段,集裝箱級、場站級真實火燒數據稀缺(如遠某儲能實驗前,行業缺乏 5 厘米超小間距下的安全驗證數據);部分企業為降本使用 “一燒就穿” 的 PR 類材料,進一步放大風險。
2. 價格內卷:3 年降價 80%,低價競爭削弱產業根基
“價格戰” 已從國內蔓延至全球市場。過去 3 年儲能系統均價下跌約 80%,近期某集采項目中標價甚至低于 0.4 元 / 瓦時,嚴重偏離成本線。低價競爭直接導致兩大后果:一是企業利潤微薄,研發投入受限(2024 年部分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占比不足 3%);二是 “減量減配” 埋下質量隱患,反過來制約行業國際競爭力 —— 中國儲能電池雖占全球 90% 出貨量,但在高中端市場的品牌溢價正被低價策略稀釋。
3. 技術瓶頸:長時儲能不足 + 路線單一,難撐新型電力系統
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技術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一方面,鋰電 “一枝獨秀” 導致場景適配不足 —— 鋰電池雖靈活,但難以滿足長時儲能需求(當新能源裝機占比超 20% 時,4 小時以上儲能成剛需;超 50% 時需 10 小時以上);另一方面,長時儲能技術突破緩慢,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仍面臨 “成本高、規模化難” 問題,材料變革尚未全方面落地。
三、破局方向:安全筑基、技術多元、模式創新,構建價值競爭新生態
1. 安全升級:從 “被動防御” 到 “全鏈條可控”
頭部企業的實踐已為行業指明方向:一是強化系統級驗證,通過極限實驗積累真實數據(如遠某儲能 “5 厘米間距、無消防干預燒艙”,驗證火災不擴散性能;寧某時代構建 “材料 - 設計 - 測試” 多級體系,將電芯失效率降至 PPB 級);二是技術全棧自研,從源頭控制風險 ——儲能的 “本質安全電芯 + 耐火上蓋 + 專、利隔熱倉壁” 三層防護,實現 1000℃高溫下相鄰艙體溫度控制在四五十℃;三是動態運維,借助 AI 大模型實現 “OTA 式安全管理”,打破 “交付即終點” 的傳統模式。
2. 技術破局:材料變更+ 路線多元,破局長時儲能剛需
長時儲能將成為未來 5 年技術突破核、心賽道,關鍵在于 “材料創新 + 多路線協同”:在材料端,重點突破低成本長壽命材料,降低長時儲能成本;在路線端,形成 “鋰電主導 + 多技術補充” 格局 —— 鋰電仍主導中短期市場,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主攻 10 小時以上長時場景,鉛電池在數據中心等場景發揮性價比優勢;在驗證端,推動 “較小構件分析 + 仿真建模” 技術普及,減少物理試錯成本。
3. 模式創新:從 “賣設備” 到 “做服務”,激起多元價值
商業模式轉型將成為盈利破局的關鍵:一是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如遠某儲能提出的 “綠色園區” 方案 —— 利用西北綠電成本優勢(低于傳統煤電),結合 AI 優化負荷柔性,緩解東南沿海高電價矛盾;二是完善市場機制,加快容量電價落地,明確儲能在調峰、備用等場景的價值兌現;三是探索能源消費新場景,隨著風電、光伏成本持續下降(10 年風機發電量提升 5 倍),未來可能出現 “電力區域月付、敞開用” 模式,重構能源商業邏輯。
4. 行業協同:政策引導 + 標準共建,加速落后產能出清
產業高質量發展需 “政、府 + 企業” 合力:政策層面,短期通過市場調節出清落后產能(如 3 年內預計 30 萬家儲能企業將淘汰超 60%),長期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避免抄襲復制;標準層面,依托頭部企業數據構建行業基線;國際層面,跳出低價競爭,通過技術輸出(如儲能 + 氫能融合)提升全球話語權,實現從 “規模率先” 到 “價值率先” 的跨越。
結語:儲能產業的 “下半場”,價值競爭決定未來
2025 年是儲能產業轉型的 “分水嶺”:規模擴張的紅利期已過,價值競爭的新時代已來。未來,能夠在 “安全驗證、技術創新、模式適配” 三大維度形成優勢的企業,將成為行業領、導者 —— 正如遠某儲能通過 “燒艙實驗” 將安全轉化為商業信任,寧某時代以 800 億研發投入筑牢技術壁壘,協某、某能以材料變革破局長時儲能痛點。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唯有擺脫 “價格內卷”,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的真實需求,才能真正實現從 “可選配角” 到 “核、心樞紐” 的升級,撐起全球能源轉型的 “中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