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動對刀的步驟有哪些?
來源:
發布時間:2025-10-31
手動對刀是通過人工操作,確定刀具刀尖(或刀心)與工件原點相對位置的過程,目的是將 “刀具實際位置” 與 “工件坐標系” 關聯,讓數控系統準確計算切削軌跡。其步驟(以試切法為例,適用于車削和銑削)如下:一、對刀前的準備工作機床回參考點(回零)開機后先執行回零操作,確保機床坐標系基準準確(避免因軸位置誤差影響對刀精度)。裝夾工件與刀具工件:通過夾具(如三爪卡盤、虎鉗)牢固裝夾,確保工件在加工過程中不松動,且露出待加工表面(如車削的外圓、端面;銑削的頂面、側面)。刀具:將所需刀具安裝在刀架(車削)或主軸(銑削)上,緊固刀具(避免刀具松動導致對刀誤差)。主軸啟動與轉速設定對刀時需讓刀具旋轉(模擬切削狀態),通過機床面板啟動主軸(M03),設定低速(如 500-1000r/min,避免高速對刀時碰撞)。二、對刀步驟(分軸操作,以 “工件上表面中心為原點” 為例)1. Z 軸對刀(確定刀具與工件頂面的距離)車削 / 銑削通用邏輯:讓刀具輕觸工件頂面,記錄此時 Z 軸坐標,作為 Z 向補償基準。操作:① 手動模式(JOG)下,移動刀具靠近工件頂面(X/Y 軸先遠離工件,避免碰撞);② 降低進給速度(如 “增量模式” 0.01mm / 步),緩慢移動 Z 軸,直到刀具刀尖(車刀)或底面(銑刀)輕微接觸工件頂面(可觀察切屑或聽接觸聲音);③ 停止移動,記錄此時機床坐標系的 Z 軸坐標(如屏幕顯示 Z=150.32mm);④ 設定工件坐標系 Z 原點:若工件頂面為 Z0,則刀具在 Z0 時的機床坐標為 150.32mm,因此 Z 向補償值(長度補償 H)為 “-150.32mm”(具體計算:工件 Z0 = 機床 Z 坐標 + H 值 → H = 0 - 150.32 = -150.32)。2. X 軸對刀(確定刀具與工件 X 向基準的距離)車削(外圓 / 內孔):① 刀具靠近工件外圓,低速移動 X 軸,試切工件外圓(切出一小段圓柱面),然后沿 Z 軸退刀(不改變 X 軸位置);② 停機,用卡尺測量試切后的外圓直徑(如 φ50.2mm);③ 記錄此時機床坐標系的 X 軸坐標(如 X=200.5mm,注意:車削 X 軸顯示的是直徑值,實際刀心位置為半徑值);④ 計算 X 向補償值:工件 X0 為外圓中心,試切后刀心在 X=50.2/2=25.1mm(工件坐標),因此 X 向補償值(H 或 D)= 25.1 - 200.5/2 = 25.1 - 100.25 = -75.15mm(確保刀心與工件 X0 對齊)。銑削(側面):① 刀具靠近工件 X 向側面,低速移動 X 軸,讓刀具側面輕微接觸工件側面(觀察接觸或聽聲音);② 記錄此時機床坐標系的 X 軸坐標(如 X=80.6mm);③ 設定工件 X0 為側面,因此 X 向補償值 = 0 - 80.6 = -80.6mm(刀具中心到工件側面的距離即為補償值)。3. Y 軸對刀(銑削,確定 Y 向基準)邏輯與 X 軸類似:① 刀具靠近工件 Y 向側面,低速移動 Y 軸,讓刀具側面輕微接觸工件側面;② 記錄此時機床坐標系的 Y 軸坐標(如 Y=60.3mm);③ Y 向補償值 = 0 - 60.3 = -60.3mm(確保刀具中心與工件 Y0 對齊)。三、記錄補償值到系統將計算好的 X、Y、Z 向補償值(長度補償 H、半徑補償 D)輸入到對應刀具的刀補號中(如 T01 對應 H01、D01):車削:主要記錄 X、Z 向長度補償(H 代碼);銑削:記錄 X、Y 向半徑補償(D 代碼)和 Z 向長度補償(H 代碼)。四、對刀驗證與調整試切驗證:編寫簡單程序(如車削外圓 10mm、銑削平面),執行后測量尺寸,若有偏差(如實際長度比程序值大 0.1mm),則在對應刀補值中修正(如 Z 向補償值減 0.1mm)。重復對刀:若刀具更換或重磨,需重新對刀并更新補償值,避免因刀具長度 / 半徑變化導致誤差。
東莞京雕教育擁有自己的實體工廠,既有教學大綱案例練習,又有每日出貨訂單案例打樣練手,20年行業經驗,開設CNC數控技術班、UG編程班、北京精雕班、車銑復合班、五軸編程調機班、浮雕、吸塑、滴塑技術班等,學會為止安排工作。
我們的培訓模式是產教融合的模式,現有廠地上萬平米,擁有70多臺各種數控設備,包括三菱、發那科、新代、北京精雕、車銑復合、五軸機等先進設備,讓學員能夠在實操練習中獲得更多的技能和經驗,培養真正實用的CNC數控技術人才。
我們的使命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學到一技之長,讓更多的年輕人生活越來越幸福。